中國甲殼質( chitin)工業現狀及發展趨勢
--2002年薛興成先生代表中國參加“韓、中、日高技術商務論壇”的發言稿
一、中國甲殼質(chitin)工業現狀:
1.中國甲殼質(chitin)工業的發展歷史
50年代后期,隨著中國海洋捕撈業的復蘇和發展,海洋甲殼類的產量猛增,其中東、 黃
海三疣梭子蟹(Portunus tritub-erculatus)的產量相當可觀,除其肉用于加工成食品
外,其甲殼基本上全部廢棄,對環境造成污染,上海,大連,青島的有關水產部門開始研
究 甲殼質(chitin)產品的開發,其后因應用方面的滯后,一直未能產業化生產。70年代
末,80年代初,中國長江口及舟山漁場海蝦產量猛增,沿海對蝦(Penaeus orientalis)養
殖業也迅猛發展,加工后的大量蝦殼廢氣物的再利用促使了甲殼質(chitin)的研究和開
發。本公司在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,87年首次在“中國水產”雜志上刊文對甲殼質
(chitin)及殼聚糖(chitosan)的生產工藝進行指導,89年又首次發布了殼聚糖
(chitosan)質量標準,推動了中國甲殼質(chitin)工業的發展。
2.中國甲殼質(chitin)主要產品及其生產狀況、技術水平、產品質量
80—90年代,中國的甲殼質(chitin)工業主要以殼聚糖(chitosan)為主,作為高分
子生物黏合劑應用于紡織、印染、食品、卷煙等行業,90年代后期,隨著市場的發展,特
別是國外市場 的開拓,甲殼質(chitin)的另一類衍生物—氨基葡萄糖鹽酸鹽